白起被封为大良造,是因为他在军功爵位制度中凭借战功获得的升迁;而嫪毐被封为长信侯,则属于亲封爵的范畴,两者封爵原因截然不同。
商鞅变法中,明确规定了军功爵位制度,并且将爵位划分为二十个等级,从低到高依次为:公士、上造、簪袅、不更、大夫、官大夫、公大夫、公乘、五大夫、左庶长、右庶长、左更、中更、右更、少上造、大上造(也称大良造)、驷车庶长、大庶长、关内侯、彻侯(列侯)。这一制度强调通过战争建立军功来获得爵位,不同身份的军人考核标准有所区别。
普通士兵的军功主要以斩获敌方首级数来衡量,每斩获一名敌甲士,士兵就能提升相应的爵位,斩首越多,爵位越高。相比之下,将领的考核则更复杂,不仅要考虑斩敌数量,还要看战争的胜负。只有当敌军伤亡数超过己方,且战役胜利时,将领才能获得军功奖励。如果敌军死伤低于己方,即使赢得战争,也不会记军功。
展开剩余75%公元前293年,在伊阙之战期间,白起的爵位是第十级的左庶长。战后,他直接晋升为第十六级的大良造,意味着他在这场战役中一举提升了六个等级。伊阙之战中,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,俘获魏将公孙喜,攻下五座城池。由于秦军自身伤亡数据不详,无法精准确认军功爵位的具体升迁规则。
公元前278年,白起深入楚国腹地,攻破楚国首都郢都。虽然具体斩敌数量不详,秦国却成功占领了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域,并将郢城设为南郡,纳入秦土。因功,白起被封为武安君。不同于继续晋升20级爵位,大良造以上多为宰相等参与国政的职位,白起的主要贡献在于军事功绩,因此被赐封“君”这一特殊封号。武安君之名寓意“武功卓著,安民有道”,标志白起已晋升为秦国贵族中因军功而达到的最高阶层。
你以为获得爵位只有通过建立军功这一条路吗?其实还有几种不同途径:
1. 谋功赐爵。范雎虽无军功,却因谋划功绩而被封侯。他在秦昭襄王时期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,成功驱逐了四大贵族(穰侯、高陵君、华阳君、泾阳君),因此被封为应侯,位列列侯之中。相比白起长年征战积累的爵位,范雎因智谋直接获封更高爵位。白起与范雎同时辅佐秦昭襄王,一个是将军,一个是相国,封爵上显然并无绝对公平,主要取决于君王的喜好与决断。
2. 事功赐爵。《商君书·靳令篇》记载:“民有余粮,使民以粟出官爵,官爵必以其力,则农不怠。”意即农民如果多余粮食,可以用粮食换取官爵,但获得官爵必须靠自身努力,这样农民才不会懈怠。商鞅变法鼓励军功和耕作,农民通过交纳粮食也能获得爵位,且不分男女,这属于凭事功获爵,不过这种爵位通常较低。
3. 皇亲赐爵。秦昭襄王的儿子嬴柱,后为秦孝文王,虽然没有显著功劳,却早被封为安国君。安国君的封号象征稳定国家,实际上是因其皇亲身份而获封。俗话说“无功不受爵”,但这只适用于普通百姓,贵族身份者即便无功,也能获得爵位。
4. 外戚赐爵。因外戚身份而获爵,类似皇亲赐爵。秦昭襄王母亲宣太后的两个弟弟魏冉(穰侯)和芈戎(华阳君)即是例子。魏冉凭借辅佐秦昭襄王、建立军功获得封侯,且是秦王的舅舅,属于外戚身份;芈戎则完全依靠外戚身份封为华阳君,未有军功。
那么,嫪毐为何能被封为长信侯?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:嫪毐被封为长信侯,赐予山阳地,让他居住,享有宫室车马衣服苑囿游猎等特权,且后宫大小事务均由嫪毐决断,河西和太原郡更名为嫪毐封国。
嫪毐的封侯时间是在秦王嬴政亲政之前,当时由吕不韦执政,太后赵姬临朝称制,嫪毐的封爵由赵姬和吕不韦共同决定。吕不韦为摆脱与赵姬的不正当关系,介绍嫪毐给赵姬,嫪毐凭借特殊能力深得赵姬宠爱,且赵姬为他生了两个儿子,二人关系如同夫妻。
赵姬身为秦国监国太后,吕不韦为相国,嫪毐则是吕不韦进献给赵姬的心腹。嫪毐得宠后,享受奢华生活,权力极大,甚至后宫事宜由他决断,河西和太原郡也被改为嫪毐的封国。这是赵姬亲自以太后身份赐予的爵位,体现的是亲封爵的特点,而非军功所得。
嫪毐身份特殊,虽与赵姬生有两个儿子,但儿子身份无法公开,他在外表上只是太后的宦官。赵姬与吕不韦以何身份封嫪毐为侯?唯一合理解释是“侍奉太后有功”。嫪毐无军功,不打仗,无谋功,也非外戚,更非王族,只能凭侍奉太后有功而封侯。
当时外朝政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,秦国印玺在太后赵姬处,两人合力决定封爵事宜,秦国朝堂无人敢违抗。秦王嬴政尚未成年,未亲政,无法干涉这些决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