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时期,赵国作为七雄之一,实力不容小觑。无论是在军力、经济还是外交等方面,赵国都展现出强盛的姿态,因此在与其他国家的多次交战中,赵国的胜利远多于失败。然而,长平之战却成了赵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,不仅败给了强大的秦国,还导致了四十五万赵军的覆灭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赵括被视为这一失败的罪魁祸首,所有的责任几乎都压在了他的头上。人们纷纷指责赵括只是“纸上谈兵”,并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策略才导致了这场惨败。那么,这个结论真的准确吗?回顾历史的真相,我们是否误解了赵括呢?
赵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?他到底是一个无能的指挥官,还是身处困境的英才?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,我们需要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赵括面临的实际挑战。春秋战国时期,七国并立,其中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。虽然秦地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偏远,但秦国在秦穆公时代便开始崭露头角,逐渐参与中原争霸。到了秦昭襄王时期,秦国在吞并六国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。秦国先后在垂沙之战和伊阙之战中大胜楚国、韩魏联军,为秦国东进扫清了障碍,并在鄢郢之战中获得了大量土地。
展开剩余83%此时,赵国与秦国的关系日益紧张。在周赧王四十五年,秦国越过韩国发动攻击,却被赵国的大将赵奢成功击败。此后,魏国的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建议秦国集中力量打击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,韩国和魏国成为攻击的主要目标。秦昭王采纳了这个建议,决定从魏国下手,再对韩国发动进攻。
周赧王五十三年,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野王,并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。韩国国君韩桓惠王为了避免秦国继续进攻,决定将上党郡的控制权交给秦国。然而,冯亭作为上党郡的守将,出于民族气节,拒绝向秦国投降。冯亭并没有选择向秦国求和,而是与赵国合作,决定用赵国的力量抗秦,将十七座上党郡的城池交给赵国。
赵孝成王得知后十分欣喜,但内心也隐约察觉到其中的阴谋。他深知“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”的道理,于是请教平阳军赵豹。赵豹认为冯亭的行为表面上似乎是友好,实际上是想将赵国拖入战争之中,将责任推到赵国身上,保全上党郡。在赵豹的建议下,赵孝成王犹豫了片刻,但还是听从了赵胜和赵禹的劝告。赵胜和赵禹认为,尽管上党郡交给赵国有可能引发战祸,但这十七座城池对赵国来说是难得的机会,尤其是在秦国大军压境之时,赵国应当把握这一战略机会。
于是,赵国接纳了冯亭的城池,秦国对此非常不满,决定出兵攻赵。周赧王五十五年,秦军发起了全面进攻。赵国的主将廉颇被派往前线,开始固守防线。但几次交战后,赵国损失惨重,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,士兵甚至被俘虏。面对这种局势,廉颇决定依靠地形进行坚守,以待时而动。
然而,赵国上下认为廉颇有些消极。赵孝成王听信了谣言和反间计,误认为廉颇畏惧秦军,决定更换主帅,任命赵括接手指挥长平战场。赵括是赵奢的儿子,深受父亲的影响,自幼熟读兵书,才学出众,民间对他充满期待。然而,赵括接手时,已经是一个极为复杂且艰难的局面。赵括改变了廉颇的战略,决定主动出击,主动发起攻势。
然而,赵括并未察觉秦国已经调换了主帅,并且白起的战略部署早已设下了陷阱。白起引诱赵括进攻,在赵括追击秦军时,白起假装溃败,诱使赵军深入。赵括全军追击至秦军营地,却始终未能突破秦军的防线。此时,白起派出大军从赵军后方发动突袭,切断了赵军的退路,将赵军完全分割。赵括的军队陷入了两面夹击之中,并且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。
在困境中,赵括决定带领精锐部队突围。然而,赵括最终却英勇牺牲。赵国的军队陷入了无望的绝境,最终大部分士兵投降秦国。白起认为赵国的投降军队反复无常,决定将他们一网打尽,将这些降军活埋。长平之战结束,赵国不仅失去了四十五万士兵,还蒙受了巨大的打击。尽管秦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但赵国的损失远远超过了他们。
面对这一场败局,许多人将其归结为赵括的无能。他的军事才能被批评为“纸上谈兵”,认为他只是理论上的高人,缺乏实践经验。然而,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。长平之战的胜负,并非仅仅取决于赵括个人的军事才能。战争的胜负不仅依赖将领的指挥,更在于后勤保障、粮草的供应等因素。在这场持续对抗中,秦军凭借其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精准的策略,截断了赵军的粮道。赵国面对的是秦国如此强大的对手,长期处于粮草匮乏的困境之中,实在是非常艰难。
如果换作其他将领,恐怕结局也未必会有所不同。赵括并非无能,然而当他接手时,已经面临了秦国的一系列精心布局。即使是廉颇,也未必能改变局面。因此,“纸上谈兵”的指责,实际上是对赵括的误解,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战争的复杂性和赵国在战略上的失误。
综上所述,赵括并非一个只会空谈的指挥官。长平之战的惨败,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粮草不足、战略误判和反间计的阴谋,都让赵国陷入了困境。赵括虽然在面对强敌时未能取得胜利,但他并非唯一的罪人,真正的原因在于赵国所处的内外困境,以及秦国的精妙布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